行驶在从蒙古乌兰巴托到大成集团新再生能源公园的路上。汽车经过一个小时左右的颠簸,在草原的另一头出现了风车。电力风车借着临近初冬的穿过蒙古平原的风力不停地转动着,风车下面设置的太阳光板反射着耀眼的阳光。这成为今年秋季此地的一大风景。这里第一次出产了土豆。
“大约收获了50万吨(土豆)左右。利用风车、太阳光发电,然后再利用这些电抽取地下水栽培土豆。在树立在水源不足的偏远草原能够成功栽培作物典范方面意义重大。”
乌兰巴托分社社长金宗哲(音)这样说道:“在距离西南方向600公里处正在建设同一规模的能源公园。”
随着蒙古城市的增加,离开草原进行定居生活的人越来越多。对于曾经过着逐马、牛、羊和山川而居的游牧生活的他们而言,城市生活并不容易。需要做农活,在房子而不是蒙古包里居住,并且需要电。大成的新再生能源公园起着蒙古人定居帮手的作用。
位于距离乌兰巴托市中心20公里的农作物栽培及食品流通企业绿色城市。这家公司在28个大型温室农场中栽培了土豆、白菜、生菜等。在蒙古,和绿色城市同等规模的大规模“Solongos(韩国)农场”达到了4个。
乌兰巴托市内不断增加的韩国饭店是见证农耕文化和游牧文化的现场。约70个韩国饭店中,最受欢迎的食物是泡菜。经营着韩国饭店的崔洙植(音)社长告诉记者: “蒙古人对四季都可以吃的蔬菜非常感到非常新奇”,“来饭店吃饭的客人大多数是蒙古人”。蒙古最大的报纸《蒙古日报》编辑DAVAADORJ表示:“蒙古人因以肉食为主的饮食习惯普遍具有消化系统问题”,“以蔬菜为主的韩国饮食可以解决这些问题,所以给蒙古人的定居生活带来很大帮助”。
韩国企业建设的公寓也改变了蒙古人的居住环境。路上韩国医院和韩国汽车随处可见,电视里也播放韩国电视剧。即使如此,进驻乌兰巴托的韩国企业并不都是成功的,因为市场太狭窄。蒙古的国土大约是韩国的17倍,而人口仅有260万人,而且多分散而居。
但是,当地相关人士的观察认为,韩国农耕文化和蒙古游牧文化的嫁接总有一天会得到资源补偿。驻蒙古大使郑日(音)表示:“与展示大规模经济合作资金、参与蒙古的‘涉猎资源’的中国、日本、美国等相比,经济规模较小的我国存在局限不可避免”,“我们应该用‘软实力(文化力量)’克服这一弱点。”另外,他强调, “在韩国活动的约35000多名蒙古劳动者也是两国经济合作的守卫军”,“虽然也需要对蒙古的直接援助,但也应积极改善向蒙古传播韩国文化的这些劳动者的待遇。”即建议在展开激烈角逐的蒙古矿产资源确保竞争中,让“定居文化传播”成为我们的核心武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