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崇拜品牌的诞生iPod》:卡纳著,李马斯译]
[《崇拜品牌的诞生iPod》:卡纳著,李马斯译] 
对这款“最小,最薄,可以储存最多歌曲(1000首)”的硬盘式数字音乐播放器,舆论起初表现得非常冷淡。在数字音乐播放器中,iPod不是首款产品,而且容量不是最大,价格也不是最低。甚至有人根据iPod的英文缩写,将其讽刺为“白痴们标价的机器”、“装作自主产品”等。 
但随着时间的流逝,该产品发挥出威力。上市第三年,iPod的销量突破1000万部。索尼随身听首次上市后,3年总销量才达到300万部。“商业2.0”预测,截止到2010年,地球十五分之一的人将拥有数字音乐播放器(5亿部),其中,iPod的占有率将处于绝对优势。 
那么,iPod是如何取得成功,又是如何改变我们的生活的? 
这本书的作者是美国信息技术(IT)网络新闻媒体《连线》的编辑。他对上述提问给出了答案。作者把iPod的成功原因概括为,对新的音乐媒体本性的敏锐的洞察力、把软件和硬件以及文化信息三者结合起来、简单而又高级的设计、挑起消费者的热情的市场营销。 
iPod把随身听创造的个人音乐空间扩张得更深、更宽。如果说随身听是被一张唱片收录的曲子包围的浅浅的壕沟,ipod就是深不见底的峡谷。如果说随身听是一块田,iPod就是辽阔的领地。 
这归功于同时构建硬件(iPod)、软件(iTunes)、网络服务(Music Store)的苹果的企业文化。苹果公司因在分化为软件和硬件的PC企业中顽固地坚持走综合制作之路,被批评为恐龙企业,但该公司把这种弱点转化为优势。 
苹果的威力从设计中可见一斑。iPod是把各IT生产商的产品组装起来的产品,但令IT生产商叹服的是,把不同产品完美结合的组装技术。 
苹果公司把酷似有很多按钮的FM收音机的原先设计简化,塑造出简单而细腻的形象,而把传统上黑色的耳机颜色用白色统一起来,更是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从此市场营销的主角从企业变成消费者。在美国全国进行大规模宣传平均每年需要2亿美元,但苹果公司第一年花了2500万美元,第二年花了4500万美元。 
消费者们主动制作介绍iPod的侧影照,并自己掏腰包制作非商业性的网络视频广告,成为iPod的传道士。就连贝克汉姆等明星也使用iPod,加入宣传行列。书名《崇拜品牌(cult brand)》是指对iPod近乎宗教崇拜的异常氛围。 
iPod掀起的文化革命也非常有趣。在夜总会,音乐供应商(DJ)和需求者(跳舞的人)的界限消失。由于具有随即播放储存曲子的功能,过去受到作曲家控制的歌曲获得了生命力。虽然评论家们将此批评为丧失美的控制,但也有人认为,这反映了通过音乐想象力要控制日常时间和空间的现代人的欲望。 
马歇尔·麦克鲁汉“媒介即讯息”的洞察力再次散发出光芒。该书原名为《The Cult of iPod》(2005年)。
 英语
英语 日语
日语 法语
法语 德语
德语 西班牙语
西班牙语 意大利语
意大利语 阿拉伯语
阿拉伯语 葡萄牙语
葡萄牙语 越南语
越南语 俄语
俄语 芬兰语
芬兰语 泰语
泰语 丹麦语
丹麦语 对外汉语
对外汉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