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层的‘教堂’有做礼拜的信徒,下一层的‘补习班’有准备考试的中学生和高中学,下面的‘台球厅’里有挂杆的大学生,再下面的‘餐馆’里有喝酒的上班族,地下室‘歌厅’有唱歌的人,旁边的‘酒吧’里有懒散地喝着酒的男人……”这是首尔市立大学建筑系教授金成洪对韩国商街建筑的描述。他称其为“韩国独特的混搭建筑”。
被牌匾包围的韩国商街建筑集中地体现了韩国的“混搭文化”。从宗教(教堂)到教育(补习班)、休闲(台球厅)、医疗(医院)、娱乐(歌厅、酒吧),世俗与神圣的极致共存于一个空间,大概只有韩国如此吧。
从法律上讲,商街建筑属于“近邻生活设施”。和字面意思一样,是“日常生活所必须的邻近设施”。即,如实反映了韩国人生活面貌的建筑。宗教和饮酒、教育等韩国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内容均在商街建筑内进行,所以说“混搭建筑”的出现也可以说是某种必然。金成洪教授解释说:“混搭建筑也反映出韩国人的人际关系呈立体结构。在欧美国家,生活的中心是家庭,但韩国人有着公司、朋友、宗教社团等立体的人际关系。所以,‘近邻生活设施’实际上是韩国人的社交场所。”
韩国商街的另一个特点是,在城市中无处不在。因为《建筑法》规定,“近邻生活设施”不仅可以进驻住宅区,还可以进驻商业区和工业区。
正是出于上述制度性原因,无论是住宅小区还是市中心,外观雷同的商街建筑随处可见。日本的商街建筑密度与韩国类似,但日本正在最大限度地限制商街建筑进入住宅区。
韩国商街建筑的内部结构大体相同。为了获得“最具效率的出租结构”,物主会在合法范围内确保建筑面积和层数,之后像切豆腐一样,把空间分成一个个的方框,最后加上走廊、楼梯、房间即可。商街建筑通常不会改变主体框架,但其中的各个“商店”却会随着流行趋势不断地改换门脸。可以说,商街建筑是韩国“快”文化的典型体现。
近来,韩国商街建筑也出现了变化。首先是数量上的减少,受经济滑坡影响,私营业者人数变少,所以市场对商街建筑的需求量下降了。此外,以首尔清潭洞、狎鸥亭洞等为中心出现了建筑师设计的“精品”商街建筑,这说明商街建筑正在一步步地升级换代。
朝鲜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