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往今来(옛날부터 지금까지),有些人尽管能够感知时代变化并提出新观念,却也往往会成为时代的靶子(과녁)。因为具有革命精神的人经常会与时代的主宰者相对立,从而为当时的社会所排斥(배척하다)。然而即便这些学者所追求的时代精神在当时不能实现,他们的尝试始终会成为改变时代的种子,最终开花结果。韩国历史上最耀眼的天才崔致远(최치원)就是这样的人。
新罗第47代君王宪安王(헌안왕)元年,即公元857年,崔致远生于一个六头品(6두품)官员的家庭。他从三岁时就开始学习写字,到十岁时已经是一个通读过四书三经的神童(신동)了。然而由于新罗严格实行骨品制(골품제),在新罗17等级官职中,六头品的人无论如何也无法做到六等以上官职的。因此他父亲崔肩逸把当时只有12岁的崔致远送到唐朝(당 왕조)留学。崔致远深明父亲之意,以“头悬梁,椎刺骨”式的精神发奋读书,终于在公元874年,在唐朝为外国人举行的科举考试-宾贡科中高中状元(장원)。
弱冠(약관)之年的崔致远就登科进第(과거 시험에 합격하다),于公元876年被朝廷任命为宣州溧水县(现中国南京市)的县尉(현위)。公元881年5月,高骈(고병)起兵讨伐黄巢(황소)。崔志远拟就的《檄黄巢书(토황소격)》,传诵天下,并凭此文获得“赐绯鱼袋”的勋位。檄书中一句“不惟天下之人皆思显戮,抑亦地中之鬼已议阴诛”,言辞之凌厉,令一代豪杰(호걸)黄巢都心生怯意。崔致远也凭借此文一举闻名,成为文人名士。
在中国生活了17年的崔致远,其列传被载入唐朝的史书(역사서),而他的作品也被收录到《唐宋百名家集》中。公元884年,为了报效祖国,他放下对大唐的难舍之情,回到了故乡新罗。
崔致远手执唐僖宗的诏书(조서)回到了新罗,新罗宪康王任命其为“侍读兼翰林学士(시독 겸 한림학사)”,负责拟写呈给皇帝的表文(표문)。然而新罗王位频繁更迭,政途瞬息万变(극히 짧은 시간에 많은 변화를 일으키다),官僚腐化堕落。崔致远的仕途也一波三折(일에 우여곡절이 많다),屡遭排挤。公元886年,宪康王死后,崔致远被外放至泰山郡任太守(태수),两年后被外放到更远的富城郡。从此他再未回到中央政府任职。
然而一心想改革的崔致远于公元894年,发表了《时务策十余条》,欲重振(다시 진작하다)新罗,但未得到中央贵族的采纳。最终受时代限制的崔致远,不惑之年(사십 세)就辞官归隐。他游历庆州南山、东莱海云台和陕川海印寺等地,并留下著名的游记(여행기)。公元908年,他留下了一篇《新罗寿昌郡护国城八角灯楼记(신라수창군호국성팔각등루기)》后,就再也没有出现过。
崔致远用归隐的方式走完了最后人生,虽然让世人感到有些遗憾,但他在新罗没有被认可的思想,却在高丽王朝时期华丽绽放。崔致远以儒学为基础去改革骨品制和解决社会问题的思想,被崔承老(최승로)所继承,最终在高丽王朝国家体制以及社会秩序形成的过程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从此,统一了儒教、佛教和道教的“风月道”对高丽时代的儒学和佛学也产生了很大影响。号为“孤云(고운)”的崔致远,虽然其志未在有生之年(살아 있는 동안)得以实现,但千年之后,他的思想和精神依然深深影响着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