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高丽王朝,除了开国君主太祖(태조)王建(왕건)以外,最有名的君主(군주)恐怕就是恭愍王(공민왕)了。然而他在相当长的时间里,被人们误认为是荒淫无度(황음무도하다)的君主。那么他究竟是不是成功的一国之君呢?
提起恭愍王,人们首先想到的就是高丽国当时的形势。公元1206年,成吉思汗(성길사한)统一蒙古(몽골)并开始扩张版图。到了13世纪,蒙古的势力已经到达韩半岛(한반도)附近,这使得高丽不得不进入战争年代。蒙古军以强大的军事力量直接消灭辽国(요나라),并要求邻国高丽贡献大量的贡品(헌상품)。这样一来,高丽也不得不采取抵抗政策。从1231年的第一次蒙金战争开始,高丽共参与了七次对蒙古的战争,历经40余年。这期间蒙古军队入侵时,曾烧毁了高丽原有的大藏经(대장경)。而高丽王朝下令重新刻写这部经书,于是才有了留传至今的《八万大藏经(팔만대장경)》,这也表现出了高丽想与蒙古军队抗争到底的决心。然而悬殊(큰 차가 있다)的军事实力致使高丽军最终在这场战争中失败,被迫与蒙古签订了丧权辱国的“求和条约”。1270年以后,高丽王朝的内政开始受到蒙古的干涉。高丽国的君王在蒙金战争时,如“高宗”和“元宗”,都沿用了自己的年号,而在“求和条约”之后,如“忠烈王(충렬왕)”和“忠宣王(충선왕)”,则都使用了一个“忠”字,代表着对元朝的效忠(충절을 다하다)。
此外高丽国的王位(왕위)也出现了经常性交替,其中也不乏废除王位与恢复王位等大事。如忠烈王、忠宣王和忠肃王(충숙왕)都被废除过一次王位,但后来又被复位,而忠惠王(충혜왕)、忠穆王(충목왕)和忠定王(충정왕)都即位不足五年就被废除了。在高丽王朝的政局极其混乱的时期,第31代君王恭愍王即位了。
恭愍王出生于公元1330年,是忠肃王的第二个儿子,也是忠惠王的弟弟。12岁时,他前往元朝的首都大都(대도),在那里生活了十年。在那期间,他先后两次都没能继承王位。21岁时他与魏王的女儿宝塔实怜结婚,从而掌握了可以继承王位的有利条件。终于在第二年,1351年,也就是他22岁时登上了王位。然而他在即位之后所打出的旗帜居然是“反元改革政策”。
元朝建立了一个历史上空前绝后(전무후무하다)的大帝国,但是即便如此,到了14世纪后期,这个帝国也开始逐渐走向衰落(쇠락)。恭愍王也正是利用了这一时机,想要恢复高丽长期以来被践踏的自尊心。在恭愍王执政的第一年,也就是公元1352年,他下令禁止了“留辫子(변발)”、“穿胡服”等在高丽国内已经流传很广的风俗。他在逐渐排斥亲元势力的同时,又撤除了元朝为了干涉高丽内政而设立的“征东行中书省理问所”,并攻下了1258年元朝在咸镜南道(함경남도)的和州设立的“双城总管府”,夺回了遗失的领土。之后为了逐步夺回失去的北方领地,公元1370年,恭愍王命大将李成桂(이성계)跨过鸭绿江(압록강)讨伐辽宁。他又任用了开化的僧侣辛旽(신돈),将土豪(토호)利用权势所占据的土地还给原主,解放了奴隶(노예),并实施了一系列其它改革政策。
然而恭愍王的改革因受到权贵们的强烈反对与元朝的压力而无法得到应有进展。更加雪上加霜(눈 위에 서리가 내리다)的是,恭愍王8年和10年,也就是公元1359年与1361年,红巾党的入侵使政局陷入混乱,改革也不得不被终止。曾经大力支持自己改革的妻子鲁国大长公主也在公元1365年去世,恭愍王悲伤欲绝,一心转向佛事(불사),去悼念大长公主。
因此主要奉命实施改革的僧侣辛旽也被赋予更高权力,这使得高丽上层社会的权力斗争愈演愈烈(일이 더욱더 심각해지다)。1371年,辛旽被权贵们诬告(무고하다),被以叛逆罪处死,1374年,恭愍王也被宦臣(환신)杀害,一心想要改革的君主恭愍王就这样去世了。恭愍王可以说是高丽王朝最后的一线希望,而他的死直接促成了高丽的灭亡。他所主张的改革与对鲁国公主的悼念也都从人们的记忆中褪去,留下的只有那改革失败的君主名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