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世纪以后,朝鲜文化界(문화계)发生了很大变化。一千年来,韩半岛一直承袭着中国山水画(산수화)的画风,而“真景山水画(진경산수화)”的出现,使朝鲜王朝的山河得以被民族自己画法真实的记录下来,展现出一种独有风貌。当时在国家之争中惨败于清朝(청왕조)的朝鲜王朝在文化中找回了些平衡,因为一直受中国画风影响的朝鲜画坛有了自己的主流画派-真景山水画。而将韩半岛的江山用最真实、最美的方式表现出来的这一人群中,郑敾(정선)是最有影响力的人物。
郑敾,号谦斋(겸재),公元1676年出生于汉阳青云洞的一个名门家庭。他从小就失去了父亲,但是有幸在“老论派”的核心家族-金昌协(김창협)、金昌翕(김창흡)两兄弟的门下学习。他继承了栗谷(율곡)学派的思想,作为理学家阐明了阴阳调和与阴阳对立的原理。而他从小就擅长画画,这使他与诗人李秉渊(이병연)、书法家李匡师(이광사)、画家赵荣祏(조영석)成为密友,自然也使他拓宽了绘画创造力,成为他的画升华为日常主题的一种刺激。
就这样,他在青年时月里积累了大量绘画经验。到了30岁左右,他走遍全国的名胜古迹(명승고적),为创立真景山水画法打下了坚实基础。36岁时,他第一次登上金刚山(금강산),面对山中秀丽的景色大为感动,画下了多达21幅的《海岳传神贴(해악전신첩)》。之后他又陆续游览关东地方和首尔南汉江流域的名胜,以及仁王山(인왕산)东北一带的小溪和山城,并把它们留于画中,创立了适合朝鲜山水的新的画风。进入17世纪以后,明朝灭亡,清朝兴起,朝鲜王朝的画家深受冲击,因为曾经朝鲜的学者心中的理想之乡最终让位于“务实”的清朝。而曾受宋朝与明朝影响的概念山水画风也逐渐失去了立足之地。朝鲜的画家们开始寻求新的画风,最终开辟出重点表现朝鲜山河之美的新画风,而郑敾则继承了17世纪出现的实景画的传统。
郑敾从小就精通周易(주역),深知阴阳五行(음양오행)与阴阳对立的原理,他对东洋画(동양화)的笔法和墨法十分了解, 完美的将笔法和墨法融入到画面之中,从而创立了真景山水画法。在中国画风传入朝鲜并扎根于此250年之后,朝鲜迎来了能够表现本国河山之美的真景山水画时代。而创立此画法的郑敾从60岁开始更加坚守此画风。郑敾的画脱离了模仿中国画风的传统方式,对金刚山与首尔各处的进行写实性(사실성)描绘。人们对他的画评价很高,很多来到朝鲜的中国官吏都在回国时在郑敾家门前排队买画。从18世纪的实学家黄胤锡(황윤석)所著的《颐斋乱藁》中可以了解到当时郑敾的画每幅是三千钱,而当时的一升米只卖一钱四分,由此足以证明郑敾的画在当时的地位。
郑敾并没有满足于此,他依然不懈地学习研究,终于在63岁以后创立了自己独自的画风,从此将真景画画法发扬于天下。他64岁时所画的《清风溪(청풍계)》把仁王山特有的美岩用墨法大胆的表现出来,而树木则用粗笔快速勾勒出来,生动地表现出韩国山河的内在之美。把他36岁时、60岁时和70岁时的所画的金刚山进行比较,就会发现每幅画都有很大的差别。在63岁时的作品中,“丛石亭”小的像要被宽阔的大海所吞没,而72岁时的作品则果断的将背景省略掉,在75岁之后的作品中,他又把“丛石亭”的四个山峰省略为三个,展现出一种抽象画的倾向。
虽然郑敾很早就被人们推崇为大画家,但他依然不骄不躁(교만하거나 조급해하지 않다),经过多年来的不懈努力,终于在韩国绘画史上创造了最伟大的功绩。直到他84岁临终之时,他依旧没有放下画笔。他将韩国的山川描绘得精妙绝伦,对后来在山水画与风俗画中开辟了一片新天地的金弘道(김홍도)与申润福(신윤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被后人称为“画圣(화선)”。